20140430
以"消除癌症误区、倡导健康生活"为主题的肿瘤防治宣传周刚刚过去。数据显示,肺癌仍居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。在癌症的治疗上不要急病乱投医,一定要规范治疗,早诊断早治疗是关键。
肺癌发病率居高不下
近年来中国的癌症形势日趋严重,医生提醒,要警惕"被气出来的病",因为肺癌近年来始终高居恶性肿瘤发病率之首。
空气污染是引发肺癌的隐患,但并非唯一因素。包括肺癌在内的胸科疾病,和五气有关,一是空气污染;还有吸烟带来的一手烟、二手烟、三手烟,烹饪造成的油烟,室内装修带来的室内空气污染;此外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气,就是生气。如果五气缠身,肺癌就容易高发。
由于肺癌早期症状轻微、多隐匿,不容易被早期发现。80%的肺癌患者在临床确诊时已经处于中晚期,发生了转移,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机会。
肿瘤的早发现、早治疗对于提高患者生存率意义重大。如果出现咳嗽、咳痰、发热、头痛等情况,尤其是长期吸烟者、有肺癌家族史的、有职业接触等高危人群,要定期检查。
早检测宫颈癌可预防
宫颈癌近年来年轻化趋势非常明显。在上世纪80年代,宫颈癌患者中小于35岁的不到5%。如今这个比例是34%。几乎所有的宫颈癌都是由人乳头状瘤病毒(HPV)导致的。大部分HPV感染都没有症状,能被人体免疫系统清除。但HPV可能在没有症状的情况下,在人体潜伏十年甚至更长时间。而当人体出现症状时,癌症已进入较晚期,治疗困难。而早期检测与治疗,大部分宫颈癌是可以预防的。
因此医生推荐30到65岁女性进行HPV检测。宫颈癌最常见的检测方法是巴氏涂片,还可进行更客观的高危型HPVDNA检测,评估是否有宫颈癌癌前病变。宫颈癌癌前病变治愈率高达98%。
防肠癌要重视癌前病变
结直肠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癌症之一,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3位。结直肠癌目前年轻化趋势明显,要积极治疗癌前病变,如息肉、腺瘤,还有一些慢性的肠病(如慢性溃疡性结肠炎)等。因为这些因素和家族史一样,会导致结直肠癌发病风险增高。
因此定期的筛查很必要,意义在于发现癌前病变。结直肠癌的高发和人们的饮食结构改变有关,而减少高脂肪、高蛋白的摄入可能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。
如果非常遗憾,真的患上癌症,也无需太过绝望,首先要接受现实吧!值得庆幸的是,现在的医学水平与过去是天壤之别,癌症早已不再让人"闻风丧胆",临床上很多病人经过科学合理有效的综合治疗,都能获得良好的生活质量,生存期也大大延长了。这时候,您要做的就是和医生及亲人沟通,尽快做出治疗选择,抓紧治疗吧!
癌症的治疗
虽然癌症没有办法通过单一手段完成治疗,这已是国际医学界的一致观点。而联合生物免疫治疗能有效提高癌症的生存率和生存周期,也成为了近年来癌症治疗的新标准。
手术联合细胞治疗:手术为治疗癌症最直接的手段,但是很多患者、特别是晚期患者由于受到身体虚弱、年事已高、肿瘤过大、已出现转移迹象等因素被手术治疗拒之门外。近年来联合生物免疫治疗有效缓解了这部分患者的治疗难题,由于生物免疫治疗的无痛苦、有效杀灭癌细胞、增强身体素质等效果,已经成为癌症晚期治疗的一个新选择,为癌症患者接受手术创造了必要的条件。
放化疗联合细胞治疗:放化疗也属于治疗癌症的常规手段,放化疗虽能有效杀死癌细胞但也同时对人体正常细胞造成巨大伤害。许多癌症患者由于身体已经十分虚弱,再加上放化疗的毒副作用让患者的身体更是如履薄冰。为此许多患者在使用放化疗时选择了联合生物免疫治疗,通过生物免疫治疗对于放化疗患者来说能有效减轻毒副作用、提高身体素质、增加耐药性、杀死休眠癌细胞防止复发转移等特点,使放化疗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单独使用细胞治疗:对于癌症患者来说治愈率仍不乐观。尤其部分已出现转移患者及身体无法承受手术放化疗患者来说,该如何继续治疗?为此带瘤生存、无痛苦治疗成了癌症治疗的另一个标准。生物免疫治疗能有效杀灭癌细胞、提高生活质量、缩小肿瘤范围,同时有效提高生存周期。由于生物免疫治疗的无痛苦,恢复身体状态,使得患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样享受生活。为了能避免病痛折磨,细胞治疗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多癌症患者的选择。
据美国著名肿瘤专家Yamazaki博士做过一组关于生物免疫治疗和传统治疗的癌症患者对照比较,使用生物免疫治疗3年生存率为72%未使用的为33%,5年生存率为67%,未使用的为22%。
生物免疫治疗属于自体免疫细胞技术,通过采血机,分离采集患者血液。在无菌的实验室里,培养成战斗力很强、具有特殊识别能力的细胞,回输到患者体内,一方面能针对性很强地识别、杀伤癌细胞,而丝毫不损伤正常细胞;另一方面提高患者自身免疫能力,能较长时间清除癌细胞,预防肿瘤复发、转移扩散。这种方法具有安全、有效、没有毒副作用。
生物免疫治疗的诞生,使癌症治疗变得更加多元化,癌症患者的生存也不仅仅只依赖于放化疗,肿瘤的治疗日益趋向于更为安全绿色的治疗模式,在保障患者治疗效果的同时,更注重患者自身的抗癌机制的整体提高,真正意义上完全消除肿瘤细胞。
(本文内容/图片转自网络,仅供参考,一切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从医生的指导。)
相关阅读
热门点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