目前,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,肺癌生存期明显延长,肺癌骨转移率也增加到40%,成为肺癌主要致死原因之一。肺癌骨转移的诊断率比较低,除骨痛、病理性骨折、局部压迫和高钙血症等使肺癌骨转移治疗变得复杂外,患者还承受着严重疼痛。很多人因为疼痛对肺癌治疗丧失信心。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著名肺癌专家、北京安定门中医医院首席肺癌专家王桂绵教授认为,中医治疗肺癌骨转移疼痛比西医治疗副作用小,长时间应用中医不仅镇痛还能治疗原发病。中药防治肺癌骨转移疼痛有特色又有特效,值得深入探讨、推广应用。
据肺癌专家王桂绵教授介绍,临床约有2.3%患者以骨转移为肺癌首发症状,近半数进展期患者会发生骨转移。许多并发症如严重骨痛、病理性骨折、高钙血症和行为能力降低等也与骨转移有关。
中医把肺癌骨转移疼痛病因病机概括为气滞、血瘀、痰湿、热毒、失荣等,视行气、活血、通络、散寒、清热、散结等为止痛原则。此外,中医治疗肺癌骨转移疼痛特别强调分清虚实。实性疼痛是因病邪(气滞、血瘀、痰浊、热毒)壅滞脏腑、经络,气血运行不畅所致,发病急剧,痛处拒按,性质以胀痛、刺痛、窜痛多见。虚性疼痛是因久病体虚,气血阴阳不足,经脉失去濡养温煦脏腑功能减弱而致,发病缓慢,隐痛绵绵,痛处喜按或得温则缓。
肺癌专家王桂绵教授说,中医治疗骨转移疼痛历史悠久,经验丰富。国内自1982年起,大量临床报道提示了中药缓解癌痛疗效确切。中医治疗肺癌骨转移疼痛强调整体观念,注重病因病机,“辩证施治”、“审证求因”。根据癌痛的不同病机有以下治法:
①祛湿止痛:湿有内湿、外湿之分,外湿所致癌痛肢体困重酸痛、痛势缠绵,或肢节重着不仁,并伴头痛、头重、精神萎靡,或有低热,汗出热不解;而内湿致痛多呈胀痛、闷痛,持续存在,并有食欲不振、面色晦黄无华、口腻不渴、呕吐恶心、脘腹痞满、便溏泻泄等症状。治当祛湿通阳止痛。
②补虚止痛:正气不足,气血津液亏虚,脏腑经络失养而致“不荣则痛”、“因虚致痛”,痛势隐隐,绵绵不休,疲劳后加剧,伴有形体消瘦,面色无华,身倦乏力,神疲懒言,舌淡苔薄白,脉细弱等症。治则针对病因在气、在血、在阴、在阳、在脏、在腑的不同,施以不同的补法。
③固涩止痛:适用于肺癌晚期,正气虚脱,经络脏腑失养而致疼痛者。治当依据中医“急则治标”的原则,施以固涩之法。
④解郁止痛:适用于各种癌性疼痛,特别是伴有明显的心理因素者。肺癌骨转移患者多因紧张、焦虑、忧郁、愤怒等而发生疼痛。肺癌专家王桂绵教授认为,肝胆气舒则诸郁皆解,治疗原则当以调肝为主,兼调他脏。
⑤散寒止痛:中医学认为肿瘤为阴寒证,癌痛的发生也多与阴寒之邪有关。可见于肿瘤进展期病人或终末期病人。前者多属实寒,后者多属虚寒。依据中医“寒者热之”的理论,治以温阳散寒、通络止痛。
⑥清热止痛:适用于邪毒化火,火毒蕴结于脏腑经络或机体某一部位而致的癌性疼痛。多见于中、晚期肺移骨转移患者,尤其是当肿瘤体积迅速增长、伴有坏死或继发感染时,更易发生。治宜清热解毒、泻火止痛。
⑦行气止痛:气机郁结是导致癌性疼痛的重要病机。治遵“郁而达之”的原则,疏肝理气,解郁止痛为大法。行气止痛法贯穿肺癌治疗的始末,在肺癌骨转移疼痛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。
⑧活血止痛:中医学认为血瘀既是癌瘤发生的病理机制之一,又是肿瘤病变过程中的病理产物,瘀血内阻每致络脉不通,不通则痛,故通常在不同肿瘤的各个阶段均可见瘀血作痛。治遵“血实者宜决之”、“结者散之,留者攻之”的原则,活血化瘀、通络止痛为大法。
⑨化痰止痛:适用于痰浊流注,阻滞脏腑经络或结聚四肢百骸,经气不利而致的癌痛。痰浊是水液代谢失调的产物,痰浊内停,聚而为瘤,阻碍气血运行而导致癌痛。治宜化痰通络,散结止痛。
中医药治疗肺癌骨转移疼痛作用广泛,疗效明显,温和持久,基本不存在吗啡类药物导致的便秘、恶心呕吐、过度镇静、头晕等不良反应,也不存在耐药性、戒断和成瘾问题。部分中药止痛显效较慢的患者可以与中西药结合止痛药,既可增强疗效,又可减少西药副作用。早期肺癌患者及时服用中药,可起到预防转移和疼痛的效果。有关统计结果显示,服用中药达3个月以上的肺癌患者,其疼痛发生率明显轻于不用中药者。
肺癌专家王桂绵教授指出,中药治疗肺癌骨转移疼痛,既可定位于癌痛止痛的第一、二阶梯,也可作为癌痛第三阶梯联合用药的优选,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的剂量追加,避免阿片过量的危险。她同时提醒患者,止痛只是治表,早检查、早治疗,可推迟骨相关事件的发生,有效降低肺癌的复发和死亡率。由于疼痛的出现到被发现骨转移通常要半年左右时间,采取单一的止痛方式,可能会让患者因此而失去遏制骨转移病情恶化的良机。患者可通过放射性核素骨显像扫描、PET-CT、X线/核磁共振等检查手段,及早发现骨转移,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。
相关阅读
热门点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