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0826
肝癌早期可以手术切除,治疗效果较好,早期肝癌手术切除后的五年生存率为72.5%。通过合适的检查方法是早发现早治疗的基础,其中甲胎蛋白检查是肝癌检查中常用的一种,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甲胎蛋白在肝癌确诊中的作用的介绍吧。
甲胎蛋白的英文缩写为AFP,这是一种很奇异的蛋白质。在胚胎时期,胎儿的肝细胞能产生这种蛋白质,所以被称为胎儿蛋白。胎儿一旦出生,其肝脏便不再制造这种蛋白质了。所以除新生儿外,人们的血液中不该含有这种蛋白质,或者仅含有一点点甲胎蛋白的痕迹,一般不超过每升血20微克。但是,如果肝细胞变成了癌细胞,肝癌细胞就又能产生这种蛋白质了。所以,如果人体内甲胎蛋白高于每升血400微克,便很可能患上肝癌了。当然,肝癌由小到大,甲胎蛋白也由少到多,如果每升血中甲胎蛋白不足400微克,也必须警惕肝癌。
一旦发现甲胎蛋白增高,应查找增高的原因。妊娠、生殖腺胚胎源性肿瘤可引起甲胎蛋白增高,诊断比较容易。而慢性肝炎、肝硬化活动期也可能产生一定量的甲胎蛋白,但此时应仔细辨别,因为肝癌又常常发生在肝炎、肝硬化的基础上。此时,可作甲胎蛋白异质体检查,如若小扁豆凝集素结合型甲胎蛋白在甲胎蛋白中的含量大于25%,则很有可能是肝癌,也可以作γ谷氨酰转肽酶同二酶(GGT)、异常凝血酶原(DCP)、岩藻糖苷酶(AFU)等检查,有助于确诊。不过,这些检查的结果缺乏特异性,即在肝癌以外的疾病,如肝硬化、胃肠道肿瘤等中也可有阳性的结果。
(本文内容/图片转自网络,仅供参考,一切诊断及医疗的依据请遵从医生的指导。)
相关阅读
热门点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