肺癌是当今中国及世界的第一大癌。中国现有肺癌患者约300万,每年有近60万的新增肺癌病例;其中约50%为局部晚期及晚期患者,5年生存率仅2-8%。他们已失去根治性手术及放疗的机会,需接受化疗或靶向药物等内科治疗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肿瘤内科吴祥元主任表示,特别是近年来生物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帮助研究者发现了EGFR、ALK、KRAS、ROS1等基因与肺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,晚期肺癌的治疗也随之需要“私人订制”,即个体化。越来越多的患者享受到个体化治疗的成果,肺癌转变为慢性病的奇迹正在成为现实。
2012年3月,52岁的王阿姨体检发现肺部占位,最后确诊为肺腺癌并胸膜多发转移(T2N1M1,IV期)。突如其来的打击让一家人束手无策。终于,基因检测结果示EGFR基因外显子19缺失突变,K-RAS基因未检测到突变。作为诊治医生,吴主任为王阿姨“私人订制”的首选治疗不是化疗,而是口服EGFR-TKI(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)。王阿姨很快就带药出院了。除了每日服用一粒靶向药物,除了面部少许的皮疹,她的生活又回到了从前。这样2年就快过去了,旁人无法将她和晚期肺癌患者联系起来,家人也觉得这是一个奇迹。吴主任表示,王阿姨是幸运的。EGFR突变是小概率事件,发生率在中国肺癌患者中只有约30%;因而更多的晚期肺癌患者无缘EGFR-TKI,需首先接受静脉化疗,正如接下来的晚期肺癌患者张伯。
2013年的春节前夕,60岁的张伯因“颜面及上肢肿胀、呼吸困难1周”入院。2008年张伯已确诊为肺鳞癌(T2N2M0,IIIA期),曾予多西紫杉醇+依托泊苷+顺铂序贯放疗;2009年6月肺部病灶增大后予吉西他滨+奈达铂化疗。此次病情明显加重,完善胸部CT示右肺上叶中央型肺癌并阻塞性肺炎,肺不张,纵隔及右侧肺门多发淋巴结转移;右肺动脉干受侵;上腔静脉、头臂静脉及双侧锁骨下静脉、颈总静脉癌栓形成。入院后医生给家属告了“病重”,也就意味着患者被“判了死刑”。由于肺鳞癌目前缺乏有效的靶向药物,仍以化疗为主;张伯已行多线化疗,且目前一般情况差,呼吸困难明显,化疗风险非常大。此时的化疗是一场“博弈”,若有效,赢得半年的生命,若无效,危在旦夕。家属选择了放手一搏。于是为张伯订制的化疗方案为:伊力替康+顺铂。三天的化疗结束了,密切观察张伯的呼吸、心率及尿量,定期复查血常规及生化指标,维持出入量平衡,加强营养支持。另人欣喜的是张伯颜面及双上肢肿胀逐渐消退,呼吸困难明显改善。又是一年的春节将至,张伯又依约返院复查了。
肿瘤治疗已进入靶向时代,EGFR-TKI、贝伐单抗、西妥昔单抗、克唑替尼等靶向药物是肺癌治疗的新式武器。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肿瘤内科服用EGFR-TKI治疗的晚期肺癌患者中,已有20余人获得中华慈善总会免费赠药。但传统的化疗亦无法替代。可见,晚期肺癌的优选方案需根据病理类型、多种驱动基因的状态及患者的一般情况来进行量体裁衣式的“私人订制”,个体化治疗正在为晚期肺癌患者带来新的希望.
相关阅读
热门点击